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鱼和熊掌亦可兼得

发表于: 2016-01-29 14:59 浏览: 41696

    2016年1月18日下午,怀揣着“普及普通话与保留沪语是否有冲突”的疑惑,我采访了我校沪语兴趣小组的组长小瞳。

    小瞳觉得就目前现状而言,我们应该努力传承上海话。解放前,上海是座移民城市,苏北话、扬州话、宁波话、广东话等方言随处可闻,上海话是标准的“官方语言”。上海话作为一种方言,不仅有过光荣的历史,而且更有现实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又变为新的移民城市,普通话渐渐取代了上海话,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主流语言。现在,很多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在说上海话时,把“我”读成“画”;把“绿颜色”读成“驴色”;最要命的,是把“出生证”读成“畜生证”......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上海人要从自己做起,在家里营造一个良好的上海话环境。倘若没有了上海话,又何来海派文化?没有了海派文化,又何来上海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呢?

    带着同样的问题,我又采访了妈妈。妈妈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传承上海话完全可以双管齐下。“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一种交际工具,并非要让普通话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十几亿人口都统一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语言工具是不可能的。试想,如果全世界都讲英语不是更有利于交流吗?可我相信绝大多数非英语国家的人都接受不了。”“古人云:‘他乡遇故知’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妈妈补充道,“在异乡听闻乡音真是倍感亲切与温暖,熟悉的乡音给那些在异国他乡创业打拼的游子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意大利威尼斯_中图.jpg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而言,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并不困难。我去欧洲出差时,发现普通的司机就会六国语言。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上海话,普通话,外语都应该会说。同时掌握几门语言并不矛盾,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拥有一次机会。”妈妈语重心长地鼓励我。

    妈妈还告诉我,她的老师曾讲过这样一则笑话:一位教师正在上公开课,由于紧张,就一直低着头。他对小朋友们说:“同学们,请大家把图片拿出来”。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上海口音,小朋友们听到后全都把肚皮露出来了。听课的老师们都想笑,却又不敢笑。那位教师又问,“同学们,图片上有什么?”“有一个肚脐眼!”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看错了,”教师说,“那是眼睛!”直到教导主任咳嗽了一声,教师才抬起头来,看到同学们的肚皮,显得非常尴尬。“这则笑话是要鞭策大家学好普通话,”妈妈笑着说,“现如今,可是要攻克上海话喽!”“我对自己的上海话很有信心哦!”我得意地笑了笑。没料到妈妈当即出题:“‘大悦城’用上海闲话说挺有意思的,你会吗?”我试了试,“汰——浴——城”?这才发现被妈妈捉弄了,我笑得前俯后仰……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摒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其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被保护。其实,普及普通话和保留沪语两者并不矛盾,不存在水火不容的对立趋势。我们应该一起行动起来,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猴年将至,想到了孙悟空。给大伙儿出道题目解解闷:《大闹天宫》里与孙大圣大战好几个回合,那个三头六臂的小男孩哪吒,大家不会陌生吧。他的名字用上海闲话怎么念呢?——哈哈,发音时可要撅起小嘴哦!


老师评语

采访目的言简意赅,采访过程的记录诙谐幽默,感悟也十分到位。全文没有枯燥的地方,时刻都让人有继续阅读的兴趣,非常好。

—— 博雅袁老师

网友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如发现灌水或违规言论将视情况删除或扣除一定的学分,感谢配合。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初级小记者

小黄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