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一年当刮目相看 ——小记者团惊叹上海自然博物馆华丽蜕变

发表于: 2015-08-30 01:09 浏览: 40605

(易班博雅专访 观察员 吴恺莹)2015年8月18日上午,焕然一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迎来了第二届易班博雅“全媒体”小记者团。自博馆集体照.JPG

专业讲解员细致地讲述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将近150年历史的老馆由于诸多落后因素,已于2014年5月正式闭馆。这所曾经位于延安东路260号,承载了无数人美好回忆的老上海自然博物馆,如今搬迁到了幽静的静安雕塑公园里。相比于建筑面积只有12880平方米的旧馆,新馆的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拥有28万余件藏品,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新馆传承了老馆的历史,丰富了馆藏,运用全新的展示理念和现代化手法,呈现自然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新馆马门溪龙.JPG

 小记者们佩戴语音导览器,跟随着讲解员姐姐一起,探究“起源之谜”,游览“生命长河”,感悟“演化之道”,领略“生态万象”,认知“缤纷生命”。千姿百态的自然界生物,令小记者们目不暇接。镇馆之宝黄河古象和马门溪龙“屹立”在中庭,相比在旧馆里鹤立鸡群般的独领风骚,如今它们的周围平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标本、模型。令人叹为观止的高科技让远古生物们跨越时空,与大家汇聚一堂。“哇——好逼真!就像3D电影《侏罗纪世界》中的场景一样!”小记者们惊叹道。只见张着血盆大口的暴龙,嘶吼着,凶猛无比;而可爱的窃蛋龙一边眨着眼睛,一边拍动着五彩的翅膀,发出尖细的叫声……小记者们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欣赏着“演化的乐章”,观摩了“生命的画卷”,诵读“文明的史诗”,亲历了一场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自然科学盛宴。窃蛋龙.JPG  暴龙.JPG

随后,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展教服务处处长、全国科技劳模顾洁燕亲自接待了小记者团成员,并接受采访。小记者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频频提问。

小记者:“请问,博物馆是如何收集标本的?会影响到生态平衡吗?” 

顾老师:“这些标本来自全球各地。我们向供应商提出需求,包括品种、数量、规格等等。绝大多数标本是用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制成的。我们坚决不会因为科普教育而破坏自然环境。” 

小记者:“自然博物馆的建筑灵感来自于哪里呢?”

顾老师:“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它是一种简单而又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这也寓意着博物馆人‘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 

小记者:“顾老师,原本在旧馆里高大的标本是怎样搬运来新馆的呢?” 

顾老师:“目前新馆里大部分标本是重新翻版制作的,而黄河古象和有些恐龙骨架则是从旧馆运来的。工作人员将旧馆的标本的支架拆散,然后为每片化石编号,整理装箱。运到新馆之后,先按编号组装,再用支架固定。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呢!”

这么复杂呀!原来新自然博物馆凝聚了那么多人的心血!小记者们崇敬地仰望着顾老师……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顾洁燕老师的谆谆教诲依然回响在小记者们的耳边。这次自然博物馆之行,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无穷魅力,还激发了他们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立志为科技兴国而发奋努力!

老师评语

文章很生动,开头吸引读者,报道也较全面,看来该观察员非常擅长写作哦!

—— 博雅袁老师

网友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如发现灌水或违规言论将视情况删除或扣除一定的学分,感谢配合。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初级小记者

小黄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