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热门资讯 > 有人笑有人哭,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海选真热闹

有人笑有人哭,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海选真热闹

发表于: 2019-07-10 11:07:57

有人唱了两三句,便被评委喊停;有人实力强,能唱上整整一段;被告知进入决赛的选手笑逐颜开;被当场淘汰的孩子一出剧场,扑进妈妈怀里失声痛哭……7月9日首届“玉兰竞放新时代——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开启海选,舞台上下孩子众生相折射出对“上海声音”的热爱。

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沪剧培根铸魂的发展成果,由上海沪剧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玉兰竞放新时代——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迎来26所中小学校中小学生。他们通过网络报名,平均年龄只有8岁,其中年龄最小的4岁。



选手中年龄最小的4岁,人还没有话筒高,演唱却赢得了社区沪剧迷的喜爱。


大赛分为个人组和集体组,决出“红花奖”“新苗奖”“最佳集体奖”“优秀组织奖”“网络人气奖”“原创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优秀选手和优秀节目有机会在“歌唱祖国、歌颂英雄沪剧交响音乐会”和“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亮相。“红花奖”获奖选手等将纳入上海沪剧院沪剧储备人才库,并颁发“沪剧未来之星”证书及礼品,在沪剧院的各类大戏和大型活动演出中亮相。

听着65号选手李佳瑶演唱《芦苇疗养院》,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情不自禁有节奏地鼓掌。10岁的李佳瑶来自杨浦区世界小学。为了比赛,她花了一周时间专门准备,“8月还要拿这一段去演出。”3岁时,李佳瑶在奶奶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沪剧。这次也是奶奶陪她来参加比赛,“我们家一直放着沪剧录音,孩子耳濡目染也跟着哼。”7岁时,李佳瑶正式学沪剧。连奶奶都对孙女的坚持惊讶不已,“不管下雨还是冷天,她都要去。练高音很辛苦,她每天花两小时练唱,一直坚持着。”在奶奶看来,沪剧不仅培养李佳瑶临场应变能力,也是形体锻炼,“效果不比唱歌跳舞差,我希望她一直唱下去。”



付佳怡(右)准备上场。


比赛现场,选手们纷纷拿出看家本事,《芦荡火种》《红灯记》《江姐》《洪湖赤卫队》《回望》等红色经典唱段在选手们稚嫩的演绎下别有一番魅力。上海沪剧院希望通过此次大赛,用艺术凝集和提升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了解海派文化底蕴,让传统艺术成为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育融入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比挑选演员更重要的是播下家乡戏的种子。”茅善玉表示,大赛经历会给孩子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让他们成为会成为沪剧发展的推动者。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坐在台下观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戏曲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近年来,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推动下,全市30多所中小学校开办了沪剧兴趣班,成立沪剧传承基地。上海沪剧院也派出了强大的名师力量走进校园,让沪剧融入课堂,形成“生生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的良好氛围。上海沪剧院还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把经典剧目送进北京、上海等地20多所高等院校,引领青年一代学会欣赏沪剧,体会海派文化的魅力。



8岁的朱页准备了沪剧《雌老虎独叹》,服装头饰扮相都有几分神似,一旁的奶奶介绍,朱页不是第一次登台,她演的“雌老虎”已小有名气。


沪剧院与市教委合作推出学生公益票,让青年学子走进剧场,培养大家对沪剧艺术的热爱,并收获了一批年轻的沪剧“铁粉”。2014年,沪剧院开办沪语训练营,向广大“零基础”的少年儿童敞开沪剧殿堂的大门。5年来,共有4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参加体验课程,其中有三千多人相继进入沪语训练营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播撒种子,才能收获果实。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亮眼的沪剧小明星,多名优秀的学员荣获“小梅花”“小白玉兰”等称号。用茅善玉的话说,“训练营像温度计,见证着沪剧一年比一年热。”



栏目主编:施晨露文字编辑:施晨露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7岁的吴靖雨演唱《罗汉钱·赠钱》选段,有模有样。
图片摄影:蒋迪雯






网友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如发现灌水或违规言论将视情况删除或扣除一定的学分,感谢配合。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进行中的活动

    关联场馆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