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 场馆新闻> 新刊推介丨《国家航海》第三十一辑

新刊推介丨《国家航海》第三十一辑

发表于: 2023-12-01 09:50:22




近期

中国航海博物馆

馆刊《国家航海》第三十一辑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01

新刊·导览

本辑《国家航海》为“港口、航运、对外贸易与近代上海”研究专辑,特约主编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武研究员。本辑汇集了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刊文章11篇,其中学术前言1篇,原创研究论文8篇,学术书评2篇,另附“近代上海代表性港航遗址、遗迹名录”。原创研究论文中有4篇论文分别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资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涉及上海开埠前后沙船贸易、沙船船商、近代上海港机制、近代上海丝茶贸易、棉花贸易、近代航运与外滩建筑、红色航海文化与近代上海等议题,从航运、贸易、文化等方面展开对近代上海“以港兴城”发展轨迹的探究。研究方法集历史考证、考古综述、数据统计、图像阐释、技术分析、文物遗存与史料文献互证等,在结论上多有新创见。

本专辑在上海开埠180周年之际,聚焦近代上海港与城研究,旨在以史观今,为当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与文化助力。

02

本辑·目录

✐  前言/周武

✐  上海开埠与沙船的历史命运/张忠民

  近代上海郁氏沙船业的兴衰及其士绅化转型/陈熙、王涵笑 

✐  上海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与研究回顾/赵荦、翟杨等

✐  近代上海港崛起的机制探析/王列辉

✐  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的崛起/冯志阳

✐  上海棉业外贸与长三角城乡经济互动(1843~1931)/于新娟 

✐  近代航运对上海外滩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娄承浩

  红色航海文化在上海的教育与传播——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曾凌颂 

✐  断裂抑或延续:前近代上海的现代性——张琳德《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读后/桂强 

✐  死亡:考察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特殊视角——安克强《镰刀与城市——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读评/张桐


03

本辑论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上海开埠与沙船的历史命运

摘要: 在“沙船”名称被普遍认定之前,作为沙船的船型已经出现和存在。“沙船”与“上海沙船”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指分布于长江口南北沿海、隶籍于南北各县所有的航海沙船,后者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上海沙船是指航运季节聚集于上海口岸的沙船,而不论这些沙船籍隶何州县;狭义的上海沙船是指船籍隶属于上海县的沙船。自上海开埠前1800年至开埠后1860年是上海沙船的全盛时期,其起始标志是嘉庆年间北洋豆船的全面收泊上海口岸,中落的标志则是北洋“豆禁”的全面放开。上海沙船传统垄断地位的丧失以及在竞争中的败落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起伏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沙船并未消失,更未绝迹,而是以十分顽强的方式在竞争的夹缝中维系并延续着自身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上海开埠 沙船 历史命运

2. 近代上海郁氏沙船业的兴衰及其士绅化转型

摘要:郁氏家族是开埠前后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沙船商人家族之一,不仅在航运及相关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对上海公共治理、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郁氏沙船号的兴衰可以折射出整个沙船行业在清中叶的转变。在“重士轻商”的社会传统中,商人有着强烈的向士人和官僚阶层靠拢转移的意愿。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公共治理,将商业资本转化为政治资本,以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郁氏家族在以沙船业实现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积极实现将商业资本向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转变,并完成士绅化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上海 郁森盛 沙船业 士绅化

3. 上海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与研究回顾

摘要:长江口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上海市横沙岛东北部长江北港航道,经2015-2022年连续多年水下考古工作,基本确认其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海上贸易木帆船。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15-2018年沉船遗址的发现与确认,2019-2021年沉船遗址水下考古重点调查,2022年沉船整体打捞迁移。长江口二号沉船在古代造船史、晚清经贸和航运史、浑浊水域水下考古技术探索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是近代河海贸易、上海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现实意义。研究方面,长江口二号沉船遗址水域沉积状态、沉船沉没原因、沉船遗址埋藏环境和出水瓷器腐蚀机理等专题发表了一些成果。未来将综合利用各学科方法,围绕沉船生命周期展开系列研究。

关键词:清同治 长江口二号沉船 水下考古

4. 近代上海港崛起的机制探析

摘要:近代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远东航运中心之一,港口在上海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港口发展的初期,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上海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拥有区位优势,各种资源向上海港集聚。区位优势促进了港口发展,港口发展形成了临港集聚,临港集聚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增强的机制,临港集聚进而带动城市的发展,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港口和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动。上海港集聚优势的发挥、繁荣局面的保持也得益于技术和制度的保障。对于近代上海港崛起机制的探析,有助于理解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上海港崛起 机制分析 区位优势 自我增强 技术与制度

5. 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摘要:丝绸茶叶是18世纪以来中国最主要的两项出口商品,贯穿了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代上海的崛起就是发生在这一历史延长线上的大事件。由于明清帝国体制惧怕“外贸”的天性,通过各种限制性措施,人为地将内贸中心与外贸中心区隔开来。当中国对外贸易被迫从“朝贡体系”转向“条约体系”时,上海凭借其靠近丝茶产地的优越地理位置,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并在占据对外贸易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取代苏州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古代中国”内贸中心与外贸中心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内贸中心与外贸中心的合一,这也是近代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尤其引人瞩目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丝茶贸易 近代上海 外贸中心 内贸中心 民族国家

6. 上海棉业外贸与长三角城乡经济互动(1843-1931)

摘要:近代开埠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经济中心,长三角传统棉业依托上海的中心枢纽地位对外贸易日趋活跃,上海港的聚集地位日益显现。伴随近代棉业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上海棉纺织工业与腹地乡村间存在着频繁而密切的互动往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乡经济在有机、开放、动态的系统和环境间,时刻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互动过程,城乡经济往来显示出关系紧密的统一市场体系,城市与乡村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关键词:上海 棉业外贸 长三角 城乡经济互动

7. 近代航运对上海外滩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代开埠后,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上海港,远洋航运与贸易开始发展。位于上海北市的外滩成为近代上海港口与贸易的中心区域。伴随航运与贸易的发展兴盛,外滩建筑应运而生。座落在黄浦江畔的外滩建筑,经历一百多年发展,始终与航运血脉相连。外滩建筑群是上海航运文化的窗口,也是以水兴市的范例。

关键词:上海 外滩建筑 航运 城市建设

8. 红色航海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

摘要:1843年开埠后,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在上海交汇,形成多元交融的格局。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上海积淀了深厚的红色航海资源。坐落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教育、研究航海文化等多种功能,有责任、有义务讲好新时代红色航海故事,以更加系统、多维、立体、深受公众欢迎的形式延伸和拓展,帮助社会观众了解上海历史、了解上海红色航海文化,升华爱国情感,汲取前进力量。

关键词:红色 航海文化  教育  传播


04

 馆刊·简介


《国家航海》为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刊,创刊于2011年,是以刊发中外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集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自创刊以来,《国家航海》秉持学术创新原则,聚焦研究前沿,注重国际化视野,持续发表中外航海文史研究新成果。至2023年11月《国家航海》共出版三十一辑,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共计390余篇。所刊文章以航海为核心,涵盖航海文史、航海文化遗产、航海文博等领域,旨在以“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推进航海文史研究新态势,促进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实践的融合互鉴。


网友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如发现灌水或违规言论将视情况删除或扣除一定的学分,感谢配合。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进行中的活动

    关联场馆

    最新资讯